有研究分析显示,从2004~2015年我国儿童抗生素平均使用率为58.37%,较相关文献描述的1993~2005年儿童抗生素平均使用率84.50%,有所降低,但依旧高于国家要求小于50%的要求。欧美等发达国家抗生素在医院的使用率为22%~25%,与之相比差距较大。新抗生素研发远赶不上细菌耐药性获得速度,为了不让我们的下一代处于“后抗生素时代”,国家已经制定相关政策指导抗生素合理应用。作为抗生素使用环节中的执行者——宝妈宝爸,需要了解抗生素使用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及误区。
(资料图片)
一、什么是抗生素?
抗生素一般是指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生,能够杀灭或抑制其它微生物的一类物质或衍生物,用于治疗敏感病原微生物( 常为细菌或真菌) 所致的感染。
二、抗生素滥用的危害
1.耳毒性危害
此前,由于对部分抗生素耳毒性研究不足,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比例高达30%至40%,其中60%~80%与氨基糖苷类抗菌(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不合理应用有关。
2.肝肾等脏器危害
抗生素类药物所致的肝脏损害约占药物不良反应的24%~26%。主要临床表现有肝细胞损害如变性坏死。小儿肾脏滤过和再吸收功能正在逐渐发育之中,故肾脏最易受到药抗生素药物原型或代谢物排泄时的损害,严重者还可出现急性、慢性肾功能衰竭。
3.滥用抗生素能够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在抗生素的持续作用下,病原微生物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就可能会持续进化,采用不同的途径形成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从而在抗生素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结果会致使一般的抗生素再遇到感染时失去消杀效果,而不得不使用效力更为强劲的抗生素。这就无疑会产生恶性循环, 最终的结果是在面对抗药性更强的病原微生物的时候,没有更有效的抗生素来抑制和杀灭它们。
4.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二重感染
在抗生素所具有副作用里面,还必须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尽管做到了对症下药,但是如果不当使用,会使体内菌群平衡被破坏,致使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导致二重感染的发生。
三、抗生素应用的误区
误区1.所有的感染都需要抗生素治疗
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教育,公众可能对抗生素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所有的感染都需要抗生素治疗。其实不然,比如病毒性感染等自限性疾病使用抗生素就完全没有必要,患者症状的消除可能与治疗的偶然性有关。而有时候“久病成良医”盲目使用抗生素,更助长了抗生素的滥用。
误区2.“吊针”更快更有效
家长都普遍认为静脉输液的效果好于口服给药。静脉给药虽然能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但也存在着潜在的感染危险和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口服给药方便易行,在治疗非急、重症疾病时也能达到静脉输液的效果。
误区3.家长自行用药
很多家庭中备有抗生素,这是家长对儿童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医院要对病人做病原菌的药敏实验和患儿的个体情况选用合适的药物,制定相应的给药方案,包括给药剂量、给药频率、给药途径和疗程。而家长自行用药时往往只是凭借自己的经验用药,存在着联合用药和疗程过短的现象。
误区4.用药疗程不足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由于药物的治疗特性,一般需要每日2~3次才能达到最佳疗效。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一天一次的用法往往导致单剂量过大,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同时还易导致耐药的发生。如儿童用美洛西林钠治疗感染时应每6~8小时静脉滴注一次,然而临床应用中,一天一次的给药方案不占少数。有调查显示,75%以上的患儿应用抗生素未达到需要的剂量与疗程。
误区5.用药品种越多,效果越好
部分家长认为宝宝生病最好同时使用多种抗生素,这样可以防止细菌漏网。实则不然,临床上没有明确的治疗指证,私自联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一定增强,反而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误区6.“畏药如虎,见效停药”
是药三分毒并无错误,但从治疗疾病的利弊角度分析,“一旦见效立马停药”观念是错误的。抗生素有其使用疗程,如果没有将残余病菌消灭干净,“见效停药”容易造成感染的反复,甚至会促使耐药菌的形成。
误区7.儿童剂量是大人剂量的一半
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都处于不断发育时期,其药理学特征与成人相比差异显著,所以儿童剂量的换算不能简单的折算为成人剂量的一半。为了保证用药安全合理,应依儿童身体的特殊性及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选择用药。
70多年前人类发明并使用青霉素,从此以后以青霉素为代表的抗生素在挽救病人和伤员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维护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卓越贡献。抗生素在治疗感染的地位毋庸置疑,当用则用,不要因为畏惧药物不良反应,而完全排斥抗生素。希望公众能够理性看待儿童抗生素的使用,莫陷入误区。
作者:刘艳平 陈业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